(资料图片)
南都记者获悉,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,中国科学院院士,中国工程院院士,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,我国著名自动控制、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,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陆元九,因病医治无效,于6月6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去年1月,102岁高龄的陆元九曾说:“我现在不能干活,但是我每天都在想着工作。我现在对航天也特别有信心,可惜我不能去(工作)。看到大家取得的成就,我非常高兴!”
陆元九。
公开资料显示,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来安县。他曾在战乱中辗转求学,继而远渡美国,最终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。他的足迹诉说着上世纪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曲折多艰。
据《中国航天报》,在20世纪50年代,惯性导航堪称世界一流技术。陆元九带着这一先进技术和炽热的爱国心回国了,准备大干一番。当时,中国科学院正在筹建自动化所,国家分配在这方面有专长的陆元九到自动化所,任研究员、研究室主任,后任副所长,参加筹建和惯性导航技术的研究开发。那时陆元九除了总体规划,一些杂活也亲自过问。这期间,他除进行工业生产自动化研究外,还主持了飞行器自动控制研究、稳定系统研究等,都取得了成果。
1965年,陆元九主持组建了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,主持开展了我国单自由度液浮陀螺、液浮摆式加速度表和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的研制。在长春,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也在他的主持下诞生了。
1982年他作为全国惯导与惯性技术专业组副组长、技术咨询分组组长,力主统筹规划,明确各研究单位的发展方向,防止低水平重复。他明确提出:应用于运载火箭的惯性器件应突破铍材应用、动压马达等技术关键;应用于战术导弹的惯性器件要解决快速启动、末段导引等技术;应用于卫星的惯性器件则要突破长寿命技术。
让年轻人“进步快一点”,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,是陆元九的夙愿。人们评价:“陆院士注重人才培养,在航天专家里出了名。”1984年,陆元九担任了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、科技委常委的职务。在他过问下,航天系统自培高学历人才已成风尚,航天人才断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。
采写:南都记者 陈燕